四个问题初步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本文是Metaphors We Live By的读后总结。

1. 隐喻是什么?

  • 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中的一种关联模式,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借助一种概念来建构和理解另一种概念的某些方面。注意,并不是所有方面,否则两个概念的特点完全一致,实质上也就相当于一个概念了。

  • 这就意味着,隐喻让我们聚焦于目标概念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点,与此同时,也会隐匿或忽略其他方面的特点。

  • 隐喻的典例1:

    • 争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
      • 你的观点无法防御(indefensible)
      • 他攻击(attack)我观点中的每一个弱点(weak point)
      • 他的批评正中靶心(right on target)
      • 我粉碎(demolish)了他的论点
      • 你不同意?好吧,反击(shoot)啊!
      • 如果你采取那个策略(strategy),他会消灭你。
      • 他击破(shoot down)了我的所有论点。
  • 语言是理解我们的概念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入口。在上述典例中可以看到,我们使用了战争的术语来讨论“争论”中的各种情况。“战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网络,包括进攻、防守、立场、策略、阵地等等,“战争”概念中的一部分被用于建构“争论”这个概念的一些特征。这就是隐喻。用原书的话来说就是*“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 通过“争论是战争”,我们也能看到隐喻的系统性:两个概念之间的关联不是偶发的,大量的特征被系统地从“战争”概念中投射到了“争论”的概念中,在整体上影响了我们对争论的理解和表达。想象在某一种文化中,争论中的输赢并不重要,争论的目的是以一种平衡的方式来展示各自的观点,这种文化用“舞蹈”来理解“争论”的概念,那么,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人们就会用完全不同的眼光、完全不同的心情去理解和展开“争论”,也会有一套完全不同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争论

  • 同时,隐喻也具有部分性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特点都会被迁移到目标概念中,目标概念中的部分特点也会被特定的隐喻所忽略。例如,“争论是战争”的隐喻就忽略了争论可能存在的合作性的特点。

  • 再来看一个隐喻的典例:

    • 理论是建筑(THEORY is BUILDING)
      • 我们需要构建(construct)一个更有力的论据
      • 这些事实可以支撑(shore up)这个理论
      • 理论成立与否(stand or fall)取决于论据的有力度
      • 论点坍塌(collapse)了
      • 我们将证明那个理论毫无根据(foundation)
      • 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将理论框架(framework)拼凑在一起
  • 在这个隐喻中,“建筑”这一概念中被用来建构“理论”的部分是建筑的基础和外部框架,而建筑内部的房间、屋顶、走廊、楼梯等,都没有参与这一隐喻建构中。所以,在隐喻中,只有原概念的部分特点被用来建构目标概念的部分特点,两个概念并不完全重合。

2. 隐喻有哪些类型?

  • 本书中,隐喻被分为了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三种类型。
  • 上文提到的“争论是战争”、“理论是建筑”,都属于结构隐喻的类型。所谓结构隐喻,就是用一个概念来对另一个概念进行隐喻建构。无论是源概念还是目标概念,都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具体已在上文中得到了阐释。
  • 第二种类型是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涉及一组相对关系的概念,这类隐喻大多与空间方位有关,因而得名。例如:
    • 高兴为上;悲伤为下(HAPPY is UP; SAD is DOWN)
      • 我今天很高兴(I’m feeling up)
      • 我的心情越来越好(That boosted my spirits)
      • 你情绪很高涨啊(You’re in high spirits)
      • 这几天他情绪很低落(I’m feeling down)
      • 我心情变得很糟(I’m depressed)
      • 我的心情到了低谷(My spirits sank)
  • 方位隐喻的建构基于我们的身体或社会经验。例如,建构HAPPY is UP; SAD is DOWN这一隐喻的身体经验即为,低垂的姿势通常表示悲伤郁闷的心情,而挺直的姿势则表示积极的情感状态
  • 第三种类型是本体隐喻,即将抽象的概念隐喻为有形的实体或容器。在实体化后,抽象的概念就可以被指称、量化、识别方面(好的一面、坏的一面)、识别原因、追求(目标)等;区域、物质、视野、事件等概念,则可以被隐喻为容器,容器化之后,这些概念就拥有了表面、内容物、可以进出等特点。
    • 实体隐喻如:通货膨胀是实体
      • 通货膨胀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inflation is lowering ...)
      • 如果通货膨胀继续下去(more inflation),我们就活不下去了
      • 我们需要与通货膨胀做斗争(combat inflation)
      • 通货膨胀将我们逼入死角(inflation is backing us)
      • 通货膨胀给购物和加油造成了恶果(inflation is taking its toll)
      • 置地是解决通货膨胀的最佳办法(dealing with inflation)
      • 通货膨胀让我很气愤(inflation makes me sick)
    • 容器隐喻如:
      • 进入水里(get into the water, 物质隐喻为容器)
      • 进入视野(coming into view, 视野隐喻为容器)
      • 参加比赛(in the race,活动隐喻为容器)
      • 处于热恋中(in love,状态隐喻为容器)

3. 为什么隐喻不是“打比方”、“文字游戏”、“词义扩展”?

  • 从本质上来看,隐喻的根本性质是概念性的,隐喻的操作植根于我们的思维层面,隐喻语言则是在此基础上派生而来的。
  • 隐喻的建构并不是偶然地将两个概念关联起来,隐喻植根于人类最直接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中,基于两种概念之间的相关性。在讨论到HAPPY is UP; SAD is DOWN这一隐喻时,我们已经举例说明了身体姿态的方位是如何和情绪状态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这种方位隐喻的。而打比方、拟人等“文字游戏”、“修辞手法”,则是基于两个具体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而非相关性。当我们说,“他的理论像一座高楼大厦,宏伟庞大”时,针对的是“他的理论”和“一座宏伟庞大的高楼大厦”之间的相似,但“他的理论”和“一座大厦”本身并不相关。
  • 最后再来谈一下“词义扩展”的问题。传统的语义学家会认为,“我们需要构建(construct)一个更有力的论据”中的construct之所以能和论据搭配,是因为construct这个词有两个词义,可以分别和“建筑”、“理论”搭配。但是这两个词义之间的关联,这些语义学家们一直语焉不详。他们有的认为这两个词义之间毫无关联,同形只是一种巧合,但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我们在诸如“ARGUMENT is WAR”这样的隐喻中看到的系统性。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两个词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和“理论”搭配的construct在和“建筑”搭配的construc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却无法在拒绝“隐喻的同时对词义之间那种抽象的“关联”做出详细的解释,也同样无法说明上述系统性的由来。

4. 隐喻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 隐喻让我们重新思考真理的本质:既然理解是真理的基础,隐喻是主要的理解手段,那么真理本身也是隐喻性的。经验主义传统中强调的绝对真理忽略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来自于我们的个体和日常经验。
  • 我们对真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情境之上:当就我们的目标来说,我们对一个陈述的理解与我们对一个情景的理解高度吻合,我们认为在该情景在这一陈述为真。
  • 隐喻背后的体验主义哲学(Experientialism)是我们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外的第三种选择。隐喻将理性和思想统一起来,理性的部分涉及范畴化、蕴涵和推论。而想象的部分涉及从一种事物的角度看待另一种事物。在体验主义中,不存在绝对客观,但是存在一种与文化的概念系统相关的客观。
  • 隐喻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和理解世界的视角,新的隐喻的创造和产生,就是创造一种新的理解世界的模式。或者更极端一点来说,新的隐喻就是创造一种新的现实,通过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进一步也会影响我们的行动。